欢迎您进入248365365.com!

设为首页 - 加入我们 -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摄影艺术

专访 | 罗杰?拜伦:记录心路历程,看穿世界荒诞

发布日期:2016-10-13 发布人:刘捷 浏览量:

过去一周,罗杰?拜伦(Roger Ballen)的名字几乎是国内摄影圈、艺术圈的全部热点。我也因为他的展览、讲座和采访连续三天见到这位深沉,稍显严肃的艺术家。如果说通常作品如其人,的确并不难感觉到罗杰?拜伦和其作品中的某些相同气质。这一点,他本人也向来坦然。“我的照片唤起人类处境的荒诞,但它们同时是一个人心路历程的记录。对我来说,摄影是一种照镜子的方式。”

罗杰?拜伦的个展“荒诞剧场”9月2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。前后的几次讲话中,策展人蔡萌反复提到关于艺术家的两个“系统”(内与外)让我印象深刻。我想这恰好更深度解释了罗杰?拜伦的那句话,“向内”记录“一个人的心路历程”、“通过拍照寻找自己是谁”,对心理学的关注是他拍摄的兴趣意义;反映“人类荒诞”则属于“向外”的系统。如蔡萌所说,艺术家只有确立自己的两个系统,才能说他是成功的——首先是“我”和作品的关系,继而以外,找到自己在艺术史中的位置,与艺术史、与世界的关系,通常这个最难。

在对罗杰?拜伦的短暂采访中,必定有遗憾之处。其中,因为时间安排在展览开始前一天,我无法在还没看过的情况下针对这次的展览做一些提问,而在看展的过程中,确实会有一些有趣的新感受,这在观看以往的罗杰?拜伦作品中是没有的。但正因为有了提前的交谈,这些内容使得观展更为丰满。在构思这篇文章时,我想,何不改变以往展评和访谈分离的格式,直接将问题和答案抛在作品中。如同罗杰?拜伦所有作品中具有的形式关联,我们也能发现问答与其作品、展览的关系。

罗杰?拜伦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。1950年生于纽约,1982年移居南非共和国,在约翰内斯堡工作、生活了35年,从事黑白胶片摄影近50年。1970年代末他开始摄影创作,起初为纪实和半纪实的新闻摄影,后来转向更观念性风格独特的摄影。罗杰?拜伦的创作融合摄影和绘画、雕塑、装置等多种媒介,以充满荒诞且重视心理与空间关系而著称。

Q: 人们总不忘介绍你的摄影最初受到的启发——在玛格南图片社工作的母亲,你怎么去看待成长中的这种影响?

A: 这更像是我的母亲在我心里种了一颗种子,但这之后,重要的是自己的很多想法使种子长成一棵不同的树。你看自然中的任何事物,树、植物或动物或人类,一切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,是一个整体。

Q: 我很好奇你移居南非的原因,并且,南非几乎是你创作内容的全部来源,它如何吸引了你?

A: 1973年母亲去世后,我四处旅行。其中有一段从开罗到开普敦。1974年第一次来到南非,觉得这个国家很有趣。回到美国取得矿产经济学博士后,1982年我回到南非,从事地质勘探,因为这里是世界矿产中心,对我的事业很有帮助(备注:地质学家一直是他的另一职业)。

另外,还因为我的妻子是南非人。而对于我的拍摄来说,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,有挖掘不完的灵感,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,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,不停地拍。

Q: 地质学会对你的摄影产生什么帮助吗?

A: 地质学是科学,这种训练对我创作的影响,可能是因果关系的认识。以及,会给我一些地层结构的画面感,从形式上有些影响。

我们用前几个问题简单了解罗杰?拜伦,接着来到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的“荒诞剧场”。(展览用剧场感的设计无非也希望我们有沉浸式体验)这是世界上首个罗杰?拜伦式剧场,他本人非常满意,认为这场展览独一无二,是艺术中的艺术,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。从展览场地的选择开始,一切的布置都显得精妙得当。3层B展厅是一个入口稍微狭长,呈喇叭形展开的空间。我并不了解这个美术馆,不知是这次布置还是原本结构的关系,此展厅更像美术馆建筑主体的一块延伸区。高高的白色透亮吊顶,并不似平常的天花板,这些原本的空间形态和后来置入的电线、灯泡、幕布、座椅、框架,甚至还有地面的海绵垫一同,突破了美术馆的“白盒子”。

·备注:右为展览进出入处图/周玥

标题“荒诞剧场”,简练地概括了罗杰?拜伦的创作,荒诞指视觉风格和创作母题,剧场则指他的创作方式。“荒诞”虽说显而易见,但需重申它除怪诞的表现形式外,具有的哲学意义。“荒谬”(Absurdism)为哲学术语,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、矛盾的、失序的状态。而荒诞派戏剧对罗杰?拜伦的影响颇深,他从60年代接触贝克特(Samual Beckett)、品特(Harold Pinter)和尤内斯库(Eugen Lonesco)的作品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是如此解释对自己对“荒诞”拍摄:“人们的行为没有理由,没有方向,也没有终极目的。” 即使照片中的人们表情古怪举止异常,但存在于真实生活,这是一种虚无的常态。

·Outland series,1999 图 / rogerballen.com

·“荒诞剧场”展览现场,Outland series 图/周玥

Q: 在outland的视频中,能看出你和他们经常通电话联系,关系很好。他们一开始会不好接触吗?怎么处理和被拍摄者的关系?

A: 对,我们的关系很好,这是一种友谊。我长时间和他们接触,把他们当成朋友。因为一个项目的拍摄我可能在他们生活的地方要进进出出工作几年。(拿出手机)你看,这就是Stan(outland视频中的被拍摄者)昨天发给我的短信,我们认识有25年了。

如何理解剧场?这也是此次展览为何独特所在。它将罗杰?拜伦近20年的创作拆分重组,不以系列主题界定,而整体地审视艺术家的创作,提取最重要的主线——“荒诞”,并将原在平面上的剧场实体化。罗杰?拜伦在《影子房间》(Shdow Chamber)这一系列创作中开始加入绘画,其中很多道具更像是他的雕塑,画面也变得越来越抽象。这一创作手法通过《寄宿公寓》(Boarding House)到《鸟的庇护所》(Asylum of the Birds),演变得更成熟极致。罗杰?拜伦的精心布置,例如电线、铁丝的走势,树枝的形状,每一个细节决定了画面的形式感,人物或动物在这映衬之下显得更加戏剧化。剧场是综合艺术,跨越表演、摄影、美术、装置等多种媒介。罗杰?拜伦的作品最终选择摄影表现,但远远不止于此,即使我们先前看到只是纸上的剧场,谁说没有留下深邃的想象空间?荒诞的一切都存在,发生过,并且仍在世界各个角落上演。

·Shdow Chamber series,2003 图 / rogerballen.com

展览除了立在框架上和悬吊着的摄影作品外,还展出几个影像视频,和一个放满了装置作品的小屋。这间小屋和罗杰?拜伦照片中的那些场所一样,昏暗,墙上满是涂鸦,破旧的物件带点诡异,不一样的是,多了中国特色的东西。甚至其中一个就是我小时候用过一模一样的兔子闹钟,这让我有点惊喜。想起采访中,我曾问他在中国是否能感受到这里的“魔幻现实主义”,有无创作的想法,他回答没有,一是他必须集中精力,二是没有时间。第一个系列之后他不曾拍摄过南非以外的地方。但现在看来,中国的经历已经融入他最新的创作中。而罗杰?拜伦所探讨的“荒诞”又以这个展览投映并提醒了我们对身处“荒诞”之国的思考。

·荒诞剧场”展览现场图/周玥

Q: 你的作品对整体的要求很高,除了摄影,还有道具布景、涂鸦绘画,动物和模特的安排,很像导演的角色。但是导演有一个团队,而这些都是你一人来做吗?

A: 我的确也像一个导演,我对摄影、布景等所有的一切都有责任。但这些都是我一个人来做,没有人可以帮我拍照,这些必须我自己做。一直是这样。

Q: 通常这样拍摄一张需要多久?

A: 有时候20、30分钟,有时2、3天。

Q: 墙上的画都是即兴创作的吗?说说你和绘画,有什么喜欢的画家吗?

A: 对,我从不计划。1972年末到1973我对绘画开始感兴趣,2000年我开始在墙上画画并把它拍摄在我的作品中。我喜欢很多画家,比如毕加索。

Q: 摄影和绘画是一个永远被讨论的话题……

A: 这非常难,也让人困惑。绘画有2000多年的历史,摄影出现不到200年,绘画是手工的,摄影需要机械相机……这当然很不一样。如果一定要说,摄影和绘画都是基于2D的现实,我只能这么说。

Q: 照片中的道具是来源于被拍摄者的生活中,还是会添加一些自己的收藏?

A: 都有,大多数是从他们的住处找来。但我也喜欢去逛跳蚤市场,或者在旅途中,在街上发现这些东西。

Q: 动物出现在作品中的频率很高,和人呈现一种非常亲密的相处关系。你怎么看待人和动物的关系?

A: 这些动物生活在这里。我和动物的关系很好,在我的作品中他们也和动物很亲密。我着迷人与动物行为的相似性。但是长久以来,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糟糕,你知道的。虽然我和动物关系很好,但需要超越这一点去思考,而不仅关注到自己。我的照片就是关于这种复杂的关系。

·Asylum of the Birds series,2011 图 / rogerballen.com

·荒诞剧场”展览现场图/周玥

值得一提的还有场地中间的布展,作品《棺木》(Coffin)位于用黑色海绵铺垫的两条路交叉点,四周排开黑色座椅,或在上面放置罗杰?拜伦的摄影书,或等待观众。与其说是路,不如说更像矿井的轨道,头顶的灯泡被黑色喷漆装点得相映成彰。但此时踩在海绵垫上软软的触感,又造成某种冲突。《棺木》的放置,第一眼更像四边围坐的篝火盆。对应照片的内容,不免有些残酷。在开幕之后的讲座中,罗杰?拜伦介绍这幅作品拍摄了一位老人,雨季里房屋积水,住在自己的棺材里。

·荒诞剧场”展览现场图/周玥

Q: 我很喜欢Die Antwoord,你给他们拍的 MV太棒了!之前你知道他们吗?这种合作,给你带来什么新的收获?

A: 我之前就知道他们,在南非很有名的说唱组合。和他们的合作,让我更重视之后的视频创作。这是一次挑战,并且很多人通过这支音乐视频了解到我。(备注:这支音乐视频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是2500万)

Q: 你每个创作的重要阶段都有一本摄影书,5年一本对吗?摄影书对你的重要性是什么?它和个展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?

A: 是的,5年一本。(他指了指堆在桌上出版的摄影书,然后一边翻一边接着说)书具有故事线,像看一本电影一样。而展览,照片可以被放大,输出原版挂在墙上,更容易也更直观看到细节。这是两种不同的媒介传播。书,不像展览,它是永久的。可以一遍又一遍的翻阅,一页,下一页。书仍然是我最关注的目标,是我的摄影叙事最终重要的输出方式。

Q: 最后,谈谈南非的当代艺术现状吧,除了有名的你、肯特里奇和杜马斯,我们知道的不多。

A: 南非有很多新的艺术家,很活跃。许多人因为政治原因来到南非,他的创作也会和政治有关。绘画、雕塑、摄影、影像,所有领域都有好的艺术家,很难说哪个特别有意思。不过南非的艺术市场不太景气,并不助于年轻艺术家的发展。

·摄于采访中图 / 杜扬

与罗杰?拜伦的交谈中,能明显感觉到他对南非的情感,和对摄影艺术的责任。我们还提及他的基金会——Roger Ballen Foundation, 他介绍到全部基于南非,提高当代摄影审美意识,以及对年轻摄影师进行扶持。讲座中,他非常耐心逐一系列,甚至逐张介绍和讲述他的拍摄。他强调形式的重要,不忘次次用笔指出某一线条与某一动作的关联之处。他不放过画面中看似可被忽略的一个小点、一朵小花,他说很多作品恰恰开始于这些小地方,没有它们整个画面都不成立。

据说,罗杰?拜伦的眼睛一只近视一只远视,所以他能看到这个世界的荒诞。然而,更锐利之处,不仅在于他表现了这种荒诞,还在于他对心理空间的剖析,以引起观众的震动。这种不安不适反而是有力的。正如他自己描述的那样—— 无关乎政治、社会,“我的艺术是关于心理和生存的旅程”。在这其中,罗杰?拜伦看到了自己是谁,我们看到了他是谁,罗杰?拜伦也帮助镜头中的他们和相机后的我们看到各自的“阴影面”。

 

版权所有:河南省郑州市轻院248365365.com 技术支持:商都互联(郑州佳豪科技有限公司)